发布时间:2025-05-26 10:57
中医认为,肝与胆通过经脉相互络属,构成脏腑表里关系,二者在生理上密切联系。肝主疏泄而藏血,具有条达气机、调畅情志的功能;胆主贮藏和排泄胆汁,以助脾胃运化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,胆才能排泄胆汁;胆的排泄正常,肝才能发挥正常的疏泄作用。当肝胆功能异常时,可能会出现腹胀、腹泻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例如,腹胀可能由于胆汁分泌不足导致食物消化不良引起,腹泻则可能是由于胆道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。这种相互依存、相互促进的关系,充分体现了“肝胆相照”的内涵。
胆囊息肉在中医方面可分为多种证型,不同证型原因和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。常见的证型有气滞血瘀证、痰湿蕴结证、肝气郁滞证、肝胆湿热证、肝阴虚证等。
l 气滞血瘀证:气血运行不畅,特别是肝胆经络受阻时,会导致局部气血瘀滞,形成胆囊息肉。患者可表现为右肋部刺痛,疼痛位置固定,晚上加重,舌苔薄黄、舌质紫暗有瘀斑,面色晦暗等。
l 痰湿蕴结证:脾主运化水湿,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常,形成痰湿。痰湿蕴结于肝胆,可刺激胆囊壁形成息肉。患者可能有舌苔偏厚腻,脉象弦脉或滑脉,伴有恶心、少食等症状。
l 肝气郁滞证:长期情志抑郁,导致肝气郁结,气机不畅。肝气郁结会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和排泄,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创造条件。患者时常口苦、恶心,胸闷、嗳气、舌苔薄白,右胁侧感觉隐痛或胀痛、时轻时重、胃脘胀满感觉消化不良、抑郁或易怒。
l 肝胆湿热证:长期饮食不节、劳累过度等因素,导致湿热内蕴于肝胆。湿热蕴结会刺激胆囊壁,形成息肉。患者口苦、咽干、恶心、少食,舌质红、苔黄而腻,小便黄赤、大便秘结,发作时右上腹或上腹部胀痛明显,按之疼痛加剧。
l 肝阴虚证:长期劳累、熬夜等因素,导致肝阴耗损。肝阴不足,无以滋养肝胆,易形成胆囊息肉。患者舌体红舌苔少,口干、手足心发热、潮热心烦、盗汗、精神疲倦、头晕目眩、失眠多梦、腰膝酸软、右肋部不痛或痛不明显。
“肝胆相照”的理念有助于实现胆囊息肉治疗的标本兼治。只关注胆囊息肉这个“标”,单纯消除息肉,息肉还是可能会复发;而要砍掉树干和拔出树根,也就是消除体内息肉生长的环境,才能避免息肉复发,达到“标本兼治”的功效。中医治疗胆囊息肉时,从疏肝利胆、清热泻火、健脾祛湿入手,针对息肉病灶,常用解毒散结作用强的中药;同时兼顾整体与局部,才能达到“标本兼治”的效果。
济南杏林中医医院座落于山大南路12号。前身为山东医科大学杏林门诊,成立于1998年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,现已成为以中医为基础,中西医相结合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. [详细]
医院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山大南路1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