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治疗耳鸣的首要步骤是准确辨证,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,将耳鸣分为不同的证型。治疗耳鸣要先探"虚实",即首先要分清虚证和实证这两大类,因为两者的治疗原则完全不同6。在明确虚实的基础上,还需进一步辨别具体证型,才能精准施治。临床常见的耳鸣证型主要有以下六种,每种证型都有其独特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。
风热侵袭型耳鸣多见于外感病初期,起病较急,病程较短。患者耳鸣音调较低沉,犹如吹风样,耳内常有胀满、堵塞感,多伴有鼻塞、流涕、咳嗽等感冒症状,舌淡红,苔薄白,脉浮数。中医认为,由于外感风热,循经上攻,清窍壅塞不利,导致耳鸣如蝉,听力减退。《太平圣惠方》记载:"此为风邪所乘,入于耳脉,则正气痞塞,不能宣通,邪正相击,故令耳鸣也"。治疗此型耳鸣应从肺论治,采用疏风、宣肺、通窍法。
肝火上扰型耳鸣患者发病多较突然,耳鸣声较大,与情绪变化关系密切,常在郁怒之后发生或加重。云太医赵健樵主任在临床观察中发现,肝火引发的耳鸣声音最大,"就好像火车鸣笛的声音",且情绪波动时会更加明显。这类患者多伴有口苦、咽干、心烦、头昏、头痛、急躁易怒等肝火上逆症状,舌质红,苔黄。中医理论认为,肝为将军之官,性刚劲,主升发疏泄,若肝失条达,郁而化火,上扰清窍,则耳鸣暴发,如潮如雷。
痰火郁结型耳鸣病程一般较长,患者除耳鸣外,还有头昏、头沉、头重、头闷感,耳内胀闷、堵塞感明显,可伴有胸闷、纳呆,舌质多较胖,边有齿痕,苔厚腻。《名医杂著》指出:"耳鸣之症或鸣甚如蝉,或左或右。时时闭塞,世人多从肾虚论治,殊不知此痰火上升,郁于耳中而为鸣,郁甚则闭矣"。朱丹溪也提出"无痰不作眩"、"怪病多痰"、"痰生百病"的观点。
气滞血瘀型耳鸣病程可长可短,患者除耳鸣外,全身其他症状多不明显,部分患者可见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。中医有"久病在血"、"久病多瘀"的理论,认为瘀阻耳窍,气血流行不畅,耳窍失养可致耳鸣。现代研究也发现,某些类型耳鸣与耳部微循环障碍有关,中医辨证瘀血型患者的微循环改变较为明显。这类耳鸣多由于耳部血管痉挛,血流受阻所致。治疗原则是行气活血,化瘀通窍。
肾精亏虚型耳鸣病程较长,以老年人发病较多。患者耳内犹如蝉鸣,鸣声一般不会很响,常伴有腰膝酸软、眼花、眼干涩、夜尿增多、盗汗、失眠等症状。中医认为,肾与耳关系密切,肾为先天之本,藏精生髓,上通于脑,开窍于耳。《诸病源候论》指出:"劳动经血而气血不足,宗脉则虚,随脉入耳,与气相击,故为耳鸣"。肾虚耳鸣多发于年逾四旬之人,与人体器官衰老、功能减退有关。治疗以补肾益精、滋阴潜阳为主。
气血亏虚型耳鸣患者病程较长,多表现出精神差,疲乏无力,头昏,劳累后耳鸣加重,食欲减退,大便稀溏,舌质淡,苔薄白或厚。此型耳鸣多因饮食不节,或劳逸过度,思虑太甚,脾气受伤,运化不健,水谷精微不能上升荣养耳窍,耳窍失养所致。治疗原则是健脾益气,升阳通窍。
中医治疗耳鸣需先辨虚实,虚证与实证的治疗原则截然不同。虚证多因脏腑功能衰退、气血阴阳不足导致,实证则多由外邪侵袭、气机郁滞、痰火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引起。